被忽视的文字,未被浪费的时间
当异类的48小时
前段时间特别想增加自己博客的访问量,就找了几个中文博客组织加入。申请需要填资料和加各种QQ群,结果迎接我的不是橄榄枝,是七嘴八舌的炮轰。有人指着我"导航+博客+笔记"的三件套组合发问:"这设计是摸鱼摸出来的吧?"我默默翻出去年的设计稿——确实,这个布局是某次熬夜摸鱼时随手定的。自己用了一年一直很满意,不过看样子很多人都觉得是个“奇葩的网页奇观~”。还有网站证书,当初是花¥300/年买的别人签发的泛域名证书,然后被一通输出,明明有免费的方案,非要被人当韭菜。
印象最深的是个宝妈的行为艺术,她盯着我的博客看了10秒开始码字:你这啥玩意,这内容能叫博客?我凑近屏幕细看,发现人家的"作品"是完全没排版的图片+文字堆叠,奶瓶照片配文"宝宝今天喝到第三口就打嗝了"。
最绝的是个高一的技术流少年,那叫一个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:“你怎么能用宝塔,建议你立刻卸载这个垃圾!你不知道 Hugo 吗?看看我这两个主题。你这个还要部署在服务器上吗?GitHub Pages不香吗?”。我点开了他的博客,最新文章标题是《第一次化学实验,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温度控制》。
话说都2025了,网络戾气的荒诞感依然如此抽象。要是早几年,我能受得了这气?高低要互喷到凌晨三点。现在嘛,嘴里的钢牙早变成糯米糍——“你说的对”、“很有道理”、“我下次试试”。无非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差,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。只做筛选不做教育,那话怎么说来着?“改变自己是神,改变他人是神经病。”
增加访问量——猝。
如果没人读,为何仍写作
深夜屏幕的蓝光刺得眼睛发酸,光标在"发送"按钮上悬着,时间突然变得黏糊糊的。三四秒的恍惚里,我看到这堆码了整晚的文字要飞出去了——改了八遍的句子突然化作烟花,在数字海洋里炸裂成千万个点赞的图标。评论区立刻被"赞"字铺满,陌生人用一串感叹号把文章转发到天亮,阅读量的数字像打气球似的越蹦越高。
当然,坦率地说,我写了一篇博客,根本就不会有人读。至少,没我想要的那么多读者。把自己的想法倾注在文章,精心构思每个句子,选择合适的图片——然后什么反响也没有,没有点赞,没有分享,没有互动。
那么写博客的意义何在?关于写作的执念,有两处常见误区需要澄清。
其一,优质内容必被看见。互联网就是无边无际的海洋,你精心包装的博客如同一个漂流瓶,阳光下看似璀璨却不过是随波逐流的浮萍。每天新增的千万文字如潮水般涌来——有人晒早餐,有人录猫叫,有人发九宫格自拍。即便文字如珍珠般圆润,也仅仅是沉入深海淤泥。
其二,无人问津即无意义。博客有其隐藏价值,它就像一个思维的棱镜,当你将混沌的意识投入,文字会像分解光谱般,将你杂乱的思绪折射成清晰的光带,帮助我们理清思绪,使视角更加清晰。写作本身就是个整理思维的过程,琢磨怎么表达清楚,反而能做出更靠谱的决定。
所以,写博客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,而是因为自己需要。文章的目标读者不是网上那些人,而是未来的自己。这种自言自语的记录方式,能让文字活成思想的年轮。等哪天回头翻看,那些深夜码字时的倔强心跳,都变成了刻在记忆里的坐标。
说白了,文字扔进网络就像往海里扔漂流瓶。你永远不知道它会漂到哪——可能是某个黄昏被谁捡到,可能是某天谁正需要瓶子里的那点碎碎念,也可能永远沉在海底。但只要写出来了,思想就挣脱了"被看见"的枷锁,在数字海洋里永远漂流。
最绝的是,这种漂流自带仪式感。就像在黑灯瞎火里扔瓶子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撞上什么。但至少,文字成了你存在过的证据。写的人和读的人,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锚点。
所以继续码字吧。就算评论区空荡荡的,文字扔出去的瞬间,就已经完成了它该完成的事。
写作的快乐,在于永恒的期待。
